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中国教育报】“微电影”思政课激发育人大能量
文字:陈石军    编辑:贺旖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加入时间:[2024-04-09]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4-04-09

陈石军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看起了电影,师生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感动落泪,与电影院观影的气氛没什么不同。但大家观看的不是商业大片,也不是文艺片,而是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思政课微电影。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河北大学已经延续了十多年,目前该校有超九成的学生选择拍摄微电影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很多微电影在全国获奖,并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共享教学资源。

高校思政课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使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方式交流和学习,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常态。创新教育模式,像河北大学那样让“微电影”进入思政课堂,是顺应“微时代”之举。手机拍摄,电脑剪辑,准入门槛低;身边场景,自导自演,制作成本低。拍摄微电影,高度契合学生的兴趣点,把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影像和声像作品,大幅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释放出巨大的教育能量。

微电影的拍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要拍摄出一部质量上乘的微电影,大学生要能吃苦耐劳,还要善于团结协作。拍摄前,需要构思剧本、设计场景、安排角色;拍摄时,需要反复排练、反复拍摄,以保证最佳效果。后期,如字幕、配乐、配音等,任务重、耗时多,学生如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就无法完成。同时,思政课微电影作业,往往是分组安排的,同学间需要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和谐共处。产生了矛盾要及时化解,出现失误要共同承担,一件完美的作品,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伴随着微电影的拍摄,这些“00后”大学生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了团结合作。

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虽然思政课微电影主题来自课内,但完成却在课外,为了拍出一部接地气、有思想高度的作品,大学生需要收集、准备各种素材,拍摄时要设计各种社会场景,与社会中的各类人物打交道,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喜怒哀乐。显而易见的是,大学生拍摄微电影,就是从课堂走进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能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拍摄一部微电影,大学生还能掌握很多的知识技能。他们需要学习电影方面的全套知识,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部成功的微电影,能培养出一群出色的“微导演”“微编剧”“微演员”“微摄影师”等,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整体来看,拍摄完成一部微电影,大学生在精神品格、社会经验、知识技能、审美水平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微电影思政课,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但也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微电影思政课,虽然不照搬教材内容,但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掌握尚不深,加之当前网络信息极为丰富,大学生很容易受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可能剪辑、掺杂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入微电影。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学生微电影主题的确定、素材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同时,对于摄影方面的相关知识,教师也要有所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标准要求,否则学生草草交差,就失去了意义。

微电影思政课的成功启示我们,应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高校应不断适应新技术,尝试新载体,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

(作者系管家婆图库彩图大全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政工师)

新闻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4/09/content_63754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