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综合版
虽然离毕业季已经过去近两个月,许多求职者已经拿到了自己心仪岗位的录取通知,但也有这样一群“待机族”,毕业之后,他们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这样的做法被高校毕业生们称之为“慢就业”。
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近年来,“慢就业”的概念正在被部分高校毕业生逐渐所接受和实践,“慢就业”成为了一种新的“冷思考”。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在部分被动“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对自身职业定位有偏差、所学专业与职场需求不匹配、被网络虚假信息蒙蔽而做出错误求职选择等多重隐忧也不容忽视。
选择“慢就业”,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来自南华大学的2017届毕业生李同学今年考上了本校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谈起自己的择业观,李同学告诉记者:“毕业这一年我也去物色了几个单位,从就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各方面都跟我的理想存在差异,所以我选择‘慢就业’,先去参加考研,待毕业之后再找工作。”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有一群人则“逆流而上”,他们选择不就业也不求学,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暂时处于“待机”状态。管家婆图库彩图大全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刘伦华向记者介绍,2017年衡阳师院有4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90%的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9%的学生选择“慢就业”,参加考研、考公务员、考资格证等等,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仅1%。他说:“与2016年相比,2017年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增长率达10%左右。这说明‘慢就业’已被部分高校毕业生逐渐所接受和实践,学生在择业态度方面比以前更为理性。”
家庭就业观、个人追求更高促进“慢就业”
供职于事业单位的张华是一名“90后”大学生的家长。他认为,“慢就业”不等同于“啃老”“颓废”,而是表达了现在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意愿。不少毕业生已经不再把毕业挣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选择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到一年广泛地接触社会,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规划都更加清晰。
刘伦华认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家庭就业观的影响。比如,不少父母认为考公务员工作稳定,没有太大的压力,于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静下心来花些时间考公务员;二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毕业生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提升个人素质;三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之前还未考取相关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于是用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培训,待考取相关证件后再去就业。
南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肖建华表示,“慢就业”的情况大多适用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他们没有什么家庭负担,由于就业单位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与他们的理想相差甚远,所以他们不急于工作,而是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能够拥有更理想的待遇、更丰富的阅历。影响就业决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发展机会、个人追求、职业规划对于现在的毕业生来说同等重要,需要谨慎思考和判断。社会环境能够包容部分学生“不着急上班”的行为,是社会进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现。但“慢就业”不宜时间过长。未经选择地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能为自己的简历带来“反效果”。
被动“慢就业”可能养成求职惰性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的“慢就业”行为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对就业困难预判不足,或对自身职业定位有偏差、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造成的。
“‘慢就业’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问题是,有些专业设置和如今的职场需求不匹配,许多专业设置陈旧,不利于毕业生的长期发展。”刘伦华说,“除了社会对‘慢就业’需要更多宽容,许多学校应该及时评估专业、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和能力塑造,转型发展调整人才方案,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减少被动的‘慢就业’发生。”
“如今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多数不是选择毕业就‘待定’的同学,而是那些在毕业前已经做好规划,并且立刻付诸行动的人。”刘伦华说。他建议,高校学生一方面应在毕业之前正确定位自己的方向,尽早做好人生规划,另一方面“先就业,后择业”,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
肖建华认为,对于“慢就业”的现象,高校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毕业后根据自身情况寻找工作,切忌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首先找到一份能够历练自己的工作,从基层做起,获取丰富的工作经验,再去找寻更好的平台。
相关链接:http://epaper.hyqss.cn/hyrb/html/2017-08/19/content_2_3.htm